查看原文
其他

陶傑【529】味精電影

香港名嘴 2022-10-13

閱讀往期:陶傑【528】當 IT 變成了黑洞


電影就像中菜烹飪,不論多好吃,為了迎合大眾市場,難免要放一點味精。


荷里活的市場心理計算和銀行家,早已定了一套方程式:頭二十分鐘內主角必須出場、半小時內危機要爆發,然後那六十分鐘戲劇危機要不斷惡化升級,讓觀眾猜不到如何了結。因此歷史事件和新聞,例如鐵達尼號,要搬上銀幕,全世界都知道結局,卻又不可太過歪曲事實,還要吸引人進場,難上加難。


「鐵達尼號」就是味精很重的電影。另一齣「潛行浩劫96小時」,講二〇〇〇年俄羅斯潛艇在挪威海岸之外失事沉入海底,一百多名官兵全部遇難,其時普京剛上台,危機處理不及格,到了海邊渡假。因這件事,許多人判斷普京會很快下台。


電影裏的俄羅斯官兵都是好人,都有家庭,編導請觀眾撇下國際政治對立的意識,純粹從人性,看災難最真實的一面。


譬如,電影沒有什麼後期製作的電腦加色。場面多用天然光。潛艇在海底各處,荷里活電影,會在銀幕上加註:第一天、上午十點;第二天,夜間九點半,以令觀眾知道紀實的時序。



但是這一部沒有。只見潛艇中人,臉色逐漸蒼白,與岸上的世界平行相隔,漸漸虛弱下去,讓觀眾感到,在海底已經過了許多天。


這部戲,畫面粗樸真實,原汁原味,看慣了荷里活潛艇戰爭災難片公式計算和味精包裝的,可能不太習慣。法國文學有小說家左拉這一支,叫做「自然主義」,呼籲創作如造一面鏡子,盡量不要加工美化,讓鏡子映照天上的雲彩。


為什麼一切戰爭災難電影都要全球化、亦即美國化?美國的必勝客(Pizza Hut),不是真正的意大利餐。電影亦如食物:五穀米和紅番薯,有機菜蔬,從農地摘出來就吃。


姜文的「鬼子來了」,曾經一度最接近這個不放味精的天然境界,可惜曇花一現。


「潛行浩劫」的一眾俄國大媽,得知噩耗,並無呼天搶地的嚎啕大哭,悲情化為教堂裏一地燭光。韓國的災難片亦必有大媽哭嚷,這方面,高麗文化傳自明清中國,而俄國人的性情始終是歐洲,而日本則像英國。


成熟的人看電影,能看出許多名堂。如配樂,這部戲配樂是當紅的法國音樂家狄柏(Alexandre Desplat),全用俄羅斯風格,配合背景,亦真神筆。


許多年前的賈莫利(Maurice Jarre),亦法國人,為「齊瓦哥醫生」配樂,亦完美俄國風情。「末代皇帝」則用譚盾,卻又寫出西洋視覺裏的中國風(Chinoiserie)。


有專為低端而拍的戲,也賣座,沒有問題。但有才華的人,曲高而不和寡,卻總令人疼愛。


閱讀往期:陶傑【528】當 IT 變成了黑洞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